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行好》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岳永逸2014年经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以华北梨乡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十余年田野调查,系统考察乡土宗教与庙会文化的传承动因及社会功能,为民间信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学理参照。
全书聚焦乡村庙会文化体系,通过家中过会、村落型与跨村落型庙会等多层次形态,揭示乡土宗教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研究涵盖佛教、基督教与传统信仰的交织,分析茶棚会、游棚上香等实践背后的小农理性与文化伦理,并结合历史语境与现代变迁,阐释乡土信仰在灾祸应对、生产协作等现实场景中的适应性,展现庙会作为地方文化生态的动态图景。
展开剩余81%内容简介
基于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本书关注的发生在当下华北乡村腹地——梨乡的庙会敬拜和信仰,是将乡村庙会视为一个文化体系、图示和乡土信仰的整体呈现,作者力求从学理层面揭示出乡村庙会和乡土信仰千百年来不绝如缕的传衍动因,也希望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庙会提供制定保护政策的基本咨询。
基于对既往相关领域研究的缜密梳理与省思,通过对梨乡乡村庙会生发、传承的文化场景和来自中西的多种声音杂揉的乡土信仰等地方文化的介绍,本书详细呈现了因应不同生活空间的家中过会、村落型庙会、跨村落型庙会等不同层次的乡村庙会各自的样态、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相互之间可能有的升降起伏。
岳永逸《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一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新著出版时间距离其博士毕业长达10年。2004年—2014年,这是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社会急剧变迁的10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具有浓郁“乡土社会”特征的梨乡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梨乡社会的发展,不仅深刻影响到老百姓的生计方式、行为实践及文化生活,而且也使得作者必须面对当地社会变迁的现实,通过追踪调查来充实既有的田野材料和研究架构。因此,《行好》一书加入了大量后续调查资料,难怪作者感概“差不多过半篇幅都是在艰难而努力地重写”。
岳永逸《行好》一书有如下几点特别值得关注:
1. 提出“乡土宗教”概念。
作者以“乡土宗教”代替学界惯用的“民间宗教”“民间信仰”“非制度性宗教”等概念,与学界从概念界定入手的研究方式不同,作者深入田野,从乡民日常生活出发,提炼出“乡土宗教”这样一个既能概括研究对象特质,同时又能与学界进行理论对话的概念。
2.采用中层理论研究视域。
作者将“中层理论”作为指导其研究的视域,不同于宏观层面的庙会类型、庙会特征、庙会仪式、庙会交易等分析,也不再局限于一个个案或者一个庙会的“深描”,而是从文化整体性上把握梨乡的庙会全景,避免了将个体庙会剥离出梨乡庙会的整体。
正是这种具有可操作性的中观层面研究,作者发现了家中过会、村落型庙会、跨村落型庙会三者之间的多向互动、全息互显和相互涵盖的矛盾关系及其对庙会再生产的意义,以及人神一体的辩证法和家与庙的辩证法是乡土宗教和庙会源源不绝的核心动力。
3.提倡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视角。
作者将乡土宗教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其目的在于与一般的宗教研究区分开来,亦即从具有浓厚西方基督教背景的“正统”与“文本”阐释研究中走出来,祛除宗教神秘色彩,转而关注乡土宗教的信仰、表达与实践。
这种研究极具有挑战性,不仅要求研究者扎根于田野,对于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生活有充分的了解和体悟,而且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学术嗅觉,能够将不经意间的琐事与思辨的理论结合起来。
岳永逸教授的新著《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对于推进对中国"乡土宗教"的研究和理解中国宗教有深远的意义.《行好》一书提出的"乡土宗教""无庙的宗教""人神一体辩证法"等概念工具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对乡土宗教动力学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
该书发现并阐释了中国"乡土宗教"研究范式的认知黑洞——家与庙之间的伸缩和双向动态转换机制,诠释了"家"与"庙"让渡的辩证法,并首次明确提出"人神一体的辩证法",阐释了包括"乡土宗教"在内的乡土的逻辑——"行好",为探讨中国历史上的造神,造神运动及新兴宗教运动提供了洞见。
《行好》一书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作者研究庙会,并未将研究视野局限在庙会构成、乡土宗教类型等,而是将其放置于梨乡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将庙会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关注乡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从乡民的乡土逻辑出发,探讨人神一体的辩证法和家庙让渡的辩证法互动对于庙会再生产的重要意义。
作者不仅为我们呈现失衡、灵验、扫坛、茶棚会、挂锁拴娃娃、找乐等庙会文化场景和行为实践,而且也为我们展现了“奉教的”、“行好的”、庙会组织、香会组织、念佛会等以人为核心的行动主体和行动单位。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侵删
发布于:北京市普通人如何加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