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中昊芯英买壳天普股份”的消息,把A股再度推上风口。天普复牌后在9月18日再度一字涨停,已连板12天,股价冲到83.60元,市值约112亿元。连板期间累计涨幅超过200%,这场围绕收购控制权的连续剧,主角就是中昊芯英——一个被市场视作AI芯片准独角兽的创企,正处在舆论和资本的双重聚光灯下。先抛出三个问题:这次收购是在借壳上市吗?中昊芯英能扛住高企的对赌压力吗?天普股份的估值和后续整合,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把事实讲清楚再聊观点。中昊芯英由前谷歌TPU团队核心成员杨龚轶凡等人于2018年创立,主攻TPU架构的AI算力芯片和整机服务器,旗下“刹那”系列扩张迅速。公司规模增长明显:2022到2024年营收从8169万元增至5.98亿元,净利由亏转盈;不过2025年上半年营收仅1.02亿元,却出现净亏损1.44亿元,主要因为研发投入猛增(研发占比约30%)和量产前成本高企。中昊芯英声称下一代芯片能把大模型部署成本降约50%,客户涵盖天津移动、深圳联通以及多家政府园区和央国企。
但更值得关心的是钱和时间。界面新闻披露的关键数字显示,中昊芯英历次股权融资产生的或有对赌负债合计约17.31亿元;其中36名投资人签署的回购豁免函对应10.68亿元被认定自始无效,尚未签署的最大敞口约6.64亿元。两大对赌方里,科德教育出资约1.3亿元、持股约5.53%,要求在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格IPO或被收购,否则回购并年化8%溢价;另一方艾布鲁先后投入约4.15亿元、持股近9.73%,也设定了到2026年底的业绩或出售等对赌条款。时间窗口并不宽裕:从准备到上市,通常需要至少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全流程普遍超过18个月。
市场与投行圈的判断比较务实。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认为,若短期内独立IPO难以达成,收购壳公司并推进重组是现实可行的变通路;投行人士补充道,中昊芯英在A股直接重复上市难度极大,更现实的办法是拆分业务、逐步将子公司证券化,或者走港股等其他通道,但这些路同样耗时且对监管与市场耐心要求高。
给普通投资者的三点建议:一是看法律文本和实质,不只是盯着新闻标题,重点审查回购豁免函的法律效力,以及收购协议里对赌条款的触发条件;二是看资金能否持续,中昊芯英短期还在量产放量前的高投入期,现金流能否覆盖若干轮回购或补偿,是能否熬过风险期的关键;三是看公告与整合方案的透明度,天普承诺12个月内不变更主营更多像稳定性的表态,真正的长期规划和资产注入要通过规范的信息披露来验证。
结论不用华丽包装:这是由时间、资金和监管三大要素共同驱动的一场资本与产业博弈。中昊芯英的技术路线有优势,TPU在训练场景确实具备能效优势,也积累了客户和样机验证,但从技术预期到规模化收入再到化解对赌责任,每一步都要耗费耐心与资源。对短线投机者来说,股价波动或许是机会;对长期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技术落地能力、资金可持续性和并购后治理的透明度。
当市场热情遇上复杂的法务条款和紧迫的时间窗,你准备好读懂合同、数清风险、并耐心等待了吗?
普通人如何加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