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的向日葵今天长高了2厘米!它喝了我浇的雨水,叶子在跟我说谢谢呢!”
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西二旗分校的小宇举着自制测量尺,兴奋地向妈妈展示他的“植物日记”。这本日记里,歪歪扭扭地记录着向日葵每一天的变化。
当下中高考改革和命题方向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从知识记忆转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与学校的向日葵劳动实践形成奇妙呼应。学生在辨识向日葵根系类型时调用生物学知识,在制定水肥方案时应用农学原理,在记录生长数据时掌握数学测量逻辑,将课堂知识自然迁移到劳动实践中。
这个在几个月前连鞋带都系不好的小男孩,如今已学会使用小铲子松土,会细心地为向日葵驱虫,甚至会测距,会写调查报告。这样的转变,正是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西二旗分校(以下简称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送自己一株向日葵》劳动实践课程带来的奇妙效果。
展开剩余90%这门课程看似是劳动课,但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技能传授。学校老师表示,在学校,劳动教育跳出了传统框架,与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完美融合,对标未来人才培养方向,让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能在泥土芬芳中自然生长。
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劳动教育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北京市“身心健康二十条”重磅发布,首次将提升学生体魄与心理素质进行一体化规划。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以小小的向日葵为媒,将劳动教育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度融合,将中高考能力要求融入日常劳动,给孩子未来竞争力加码。
走进海淀区社会大课堂劳动实践基地,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孩子们蹲在田间,小心翼翼地侍弄着自己的向日葵,脸上洋溢着专注而快乐的神情。“同学们,松土要像给云朵梳头一样轻柔,安全防护也必不可少!”老师叮嘱道。
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创新性地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与“身心健康二十条”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劳动育心”课程体系,每一个种植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结合与心理疗愈相关的园艺疗法,学校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劳动教育教学。翻看孩子们的劳动日志,孩子们在种植日志中记录“心情不好时,风吹半夏,我的那株向日葵依然为我开放”,这种与植物的情感联结正是园艺疗法在心理疏导中的生动体现,在最新开展的第三季“向阳减压行动”中,学生通过“阳光充电行动”拔除田间“粗心草”,将考试压力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劳动操作。“向日葵能量圈”绘画,则让孩子把焦虑转化为艺术表达,将向日葵那明亮、温暖又充满韧劲的模样,一笔一画画进心里。来自学校的数据显示,参与课程的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生动诠释。
在身体发展层面,课程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松土锻炼小肌肉群,施肥训练手部精细动作,测量培养肢体协调能力,这些看似平常的农事活动,实则都是经过科学设计的成长课程,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着身心的同步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课程体系的完整架构——从植物生命周期管理的种植主题,到认识生态系统的生态主题,再到学习景观设计的园林主题,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闭环。
校内课程规划围绕向日葵生长周期设置了系统探究模块:
这种“专项突破→跨学科融合→特色发展”的进阶路径,让劳动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从今年的北京中考一模、二模试题中不难发现,当下中考命题方向正聚焦跨学科能力、开放型应用能力与动手实验能力的考察。这些能力恰恰构成了未来孩子的核心竞争力,而学校《送自己一株向日葵》劳动实践特色课程,正以全覆盖的实践设计回应着这一教育趋势。
可以说,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的劳动教育让知识在泥土中自然生长。
在这里,最普通的农具都变成了教具。一把铁锹,教会孩子角度与力度的数学关系,一包肥料,让孩子理解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有家长笑着打趣:“原来铁锹铲土的角度,比数学题还讲究!“这种将知识融入生活的教育智慧,正是课程的独特之处。
“宽25.8米,长36.8米,我要测算汗水与收获的比例”。该校课程设计巧妙地将数学测量、空间规划等抽象概念嵌入真实劳动场景。当学生在确定种植间距时,便自然掌握了长度单位换算与空间布局逻辑。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在此被打破,知识学习真正“落地生根”。田间记录本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记录着认真观察的结果,比如“叶片发黄缺少什么营养?应施肥多少?”这些追问不仅培养了科学思维,更让孩子们学会了用数据说话。
最近开展的向日葵田间调查,就是劳动与多学科融合的实践。
生物学维度上,学生系统观察向日葵根、茎、叶结构特征,辨识不同生长期的叶形变化与茎秆弯曲类型,通过持续记录明确各阶段养护要点;农学实践中,他们根据根系分布特点科学制定水肥管理方案,针对不同生长周期精准实施农事操作。
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是,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劳动实践课程引入的向日葵种子均为太空种子!该校学生李杰以“微博泛知识运营总监”的身份,为学校引入经航天育种的种子,让孩子们在翻土播种间,便能触摸中国航天三十余年的种子创新史。航天育种的 “太空向日葵”,将单纯的劳动实践升华为充满趣味的科学探索。
在实践模式上,学校依托海淀区社会大课堂基地,构建了“专业农学硕士+基地技术人员”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同时围绕向日葵从萌芽到绽放的完整生命周期,开展播种一守护一观察一创作四次主题校外实践。期间跨学段开展 “旗娃师徒养成计划”,并邀请家长陪伴孩子完成“松土—播种—填埋”的种植全过程,让劳动教育成为家校协同育人的坚实桥梁。
这种多元协同的实践体系,让知识在跨学科融合中焕发活力,也让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在真实场景中得以锤炼。
在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校园里的教育,更是通过志愿服务向外界转化,从种植到共享。
比如在超奕劳动实践基地的田埂上,学生们的身影总是早早出现。这些佩戴志愿徽章的孩子,不仅负责向日葵的日常养护,更将观察数据整理,在家长协助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科普材料。当葵花籽成熟时,他们与家长共同将其制成葵花籽油,分享成果。同时,孩子们通过写生创作捕捉自然之美,继而举办 “向阳而生” 画展,邀请家长与社区居民共赏。这种“种植—记录—加工—分享”的完整志愿服务链条,让劳动教育突破校园围墙,连接不同年龄、职业群体,实现向日葵劳动实践的育人价值。
《送自己一株向日葵》劳动实践特色课程中学生学到的奉献、团队协作、与自然和平相处等精神也被完美呈现在了志愿服务当中。
西二旗地铁站志愿服务、社区捡垃圾志愿服务、门头沟受灾学校慰问、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田间课堂中育人的效果都会成为行动的初心。
目前,旗家人志愿服务队志愿总时长突破1000小时。
1000小时的志愿服务意味着什么?是365天里晨光中护送孩子的背影,是12个月中社会劳动的智慧星火,更是60分钟* 60秒里无数次弯腰捡拾垃圾的坚持。
这些数字被转化为“旗家人”特有的成长刻度。在“太空种子计划”中,学生们需设定公益实践、团队合作等小目标,提交目标任务清单后领取 “太空种子”,并坚持完成7天/21天的种植守护。这种将抽象的公益量化为具体成长坐标的评价方式,让志愿精神变得可感可触。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这套成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近日获评“北京市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校”。该校以向日葵劳动实践为纽带,构建的“旗家人志愿服务队”“一起种地吧”等创新模式,形成了可复制的协同育人范式,尤其在将航天育种、心理健康等跨领域资源转化为教育动能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与示范价值。
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在志愿服务中凝聚成共育合力,那株深植泥土的向日葵便成为锻造未来竞争力的有力载体。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西二旗分校
发布于:北京市普通人如何加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