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人困在罗津斯克,信号全断,像被装进铁皮罐头,只能等锤子落下。这画面够呛吧?可就在同一天,乌军又整了个大活:一百号人骑摩托冲俄军的“灯塔”阵地,结果全员躺平,现场连辆完整的车都没留下。
先别急着骂,这仗打到现在,两边都学会了“怎么输得更难看”。俄军那边也不含糊,今天甩出的战报直接写着:年初到现在,已经啃下四千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地皮,数字摆在那儿,想忽略都难。
数字之外,是真刀真枪的走位。库尔斯克那条线上,州长亲口说乌军想摸核电站,听着像大片,其实就发生在库尔恰托夫市旁边。核电站要是真被蹭破点皮,整个欧洲都得抖三抖,难怪俄军把“伊斯坎德尔”直接砸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爱国者阵地上,一锅端。
说到爱国者,那玩意儿平时吹得震天响,结果导弹落地直接变烟花,现场视频一帧没剪,全放出来了。乌军那边估计脸都绿了,毕竟一套系统得烧掉多少美刀,现在只剩一地零碎。
再把镜头拉回前线。沃尔昌斯克这块骨头,俄军慢慢啃,乌军慢慢退,两边都不急,但俄军每天推进一点,像蚂蚁搬家,搬着搬着就把城市搬空了。
谢列布良斯基森林那边更离谱,俄军一天往前拱了五公里,直接顶到亚姆波利。乌军的摄像头拍到自家士兵边打边往后瞄,生怕后面树林再蹦出几个突击组。
往南,克列班-别克水库附近,乌军两个突击队想溜号,被俄军包饺子,五分钟收工。乌军第79旅的军官在群里吐槽:“再这么送下去,水库得改名叫巴赫穆特二号。” 这话听着像梗,其实是血淋淋的账本。
多布罗波利耶突出部更热闹。尼卡诺罗夫卡拉锯一整天,乌军刚爬上去就被踹下来。俄军第51集团军把罗津斯克围得跟铁桶似的,里面近千人跟外界失联,吃喝拉撒全靠自己想象。两条公路被切断,援军进不来,伤员出不去,时间一到,罐头就得开盖。
红军城以南,俄军又把战线往前蹭了七百多米。奥列霍夫那边的乌军士兵拍视频发网上,说俄军炸弹带滑翔翅膀,飞得跟快递一样准,落地连土都不浪费。
往东,新格里戈里耶夫卡和新尼古拉耶夫卡两头夹击。俄军飞机扔完炸弹,步兵直接走进乌军阵地,一枪没开就接管,顺手收了十平方公里地皮。乌军内部群聊截图流出:“指挥部疯了吧,再送下去,我们得改名叫快递员。”
扎波罗热方向也不太平。俄军摸到乌军运输线边上了,斯捷普诺戈尔斯克的补给车队得绕远路,多烧油不说,时间全耽误在路上。更糟的是,基辅那边还在拿扎波罗热核电站练手,炸得电线跳闸,柴油机哐哐启动,工作人员连夜打补丁,生怕出大事。
把今天的账拢一拢:乌军折了一千三百九十人,其中中央方向五百三,东方二百八,剩下分摊在别的战区。数字冷冰冰,可每个零后面都是一条命。
有人想问,乌军为啥总拿摩托车冲阵地?答案可能简单到发指:缺装甲车,缺油料,缺时间。摩托车好歹能钻林子,可惜对面火力网不认车标,一百号人就这么成了教材。
再看俄军,打法越来越像精打细算的包工头:先导弹拆楼,再步兵清场,最后无人机补刀。每一步都抠着成本,连弹片都算计好了落点。
至于罗津斯克那罐“人肉罐头”,什么时候开盖?按俄军节奏,不会超过三天。一旦盖子打开,乌军在东线的下一个补给节点又得往后挪几十公里。
有人说,这仗打成了回合制游戏,你推一格,我退一格。可别忘了,每一格都标着人命价码。今天乌军用摩托换时间,明天俄军用炸弹换土地,后天又轮到谁结账?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乌军群里那张截图:“再送下去,水库得改名。” 底下有人回:“改啥名?叫‘后悔池’得了。” 一句话,把整场战争的荒诞全抖了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波送进去的,是摩托,还是别的什么?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普通人如何加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